不知道是螢幕快壞了還是我的眼睛又更差了,這些照片放電腦裡就我看來非常模糊,不過洗出來的就不會﹝在告知店家不要做任何調整的狀況下﹞。
-2010參加社團法人臺灣向日葵全人關懷協會主辦成發會的作品-
年華@士林官邸
其實這朵是粉橘色的,用高對比黑白拍攝,再調整飽和度和色調,就變成這模樣,反而比原色更討人喜歡。周看到這張命名年華時,了當的問我:妳覺得妳老了?我說沒有。他又說:不然怎麼會把褪色的照片叫年華呢?想想也是。或者又可說當鮮豔的色調抽離,內裡的淡雅才是真正的花樣年華吧?
原色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懸置@淡水
交作品時,我在這張標題下寫的是這樣一段話:「你在碼頭凝視遠方,期待下一次出走,卻刻意忽略了那象徵遠行的輪,早已被你擱置於餘光觸不及的死角。」
原以為周會多問些什麼,不過或許我寫得過明白了,看完之後,他並沒有任何話語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獨白@士林官邸
第一次給周看照片,他就注意到這張了,問我:這是妳嗎?我沒回答。
交作品時他看見這張又出現,同樣的問題又問了一次,我只回應:這張叫「獨白」。
刻意用高對比黑白近拍,盡可能做出景深,沒有修圖,這張算是那趟拍下來,我自己最喜歡的一禎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無聲的嘈雜@淡水
「她們在說什麼?不知道。只是好吵、好吵。」
這張算是我拍過最多顏色的一張照片了,之後又有修過,把彩度再拉高,但命名的時候卻完全沒有頭緒,這張根本不是我平常會想拍的,隔天是周末,下班在捷運上睡著又醒來,看著滿車光彩奪目的女孩子們,忽然冒出這句話,正好做為這張的註解。「無聲的嘈雜」這名稱因此而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斑剝﹝一﹞@士林官邸
這張原圖也是比較鮮艷的,但存到電腦後,覺得不太喜歡。
後來玩色調,忽然想起電影「花樣年華」那種老上海的氛圍,於是加了暗角,之後再做些許調整,就變成這模樣了。
命名時,與下面的【斑剝<二>】抉擇很久,究竟要把這名稱給哪一張,最後實在無法做出取捨,索性就以一、二標號。沒記錯的話,當時註解也是兩張合寫的,大略是說記憶已然支離破碎,想得起來最美的畫面,大概只剩下艷紅年華的暗角,以及童年舊事的慘綠。
原圖:
斑剝﹝二]@猴硐
猴硐的花型風車。不知道為什麼,對於路燈和風車,一直有著莫名的喜愛,每次拍照,包含路燈的照片往往都有數十張,如果看到有風車,也差不多是這樣的張數。潛意識裡頭,或許這兩樣物品是某種極為重要的象徵也說不定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私闖者@淡水
拍到這張,其實是非常偶然的,原先的構圖中並沒有左邊這個人,但當時使用了包圍式曝光,三連拍的第三張正好捕捉他入鏡﹝第二張只有他的前腳到大腿﹞。
寫下這個名稱,周問:為什麼是私闖呢?我的回答是:觀景窗是我的世界,他走進來,就是侵略行為。這個答案似乎讓他老人家滿意了,擺出當天第一個戲謔式的笑顏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自由@士林
「人終其一生追尋著自由,但卻忽略了〈活著〉和〈追尋自由〉本身,就已經是最沉重的枷鎖。」這是非常多年前寫下的句子,或許是在看了《傷心咖啡店之歌》裡頭那群人對於「自由」的爭辯之後所寫的,不確定,時間太久,忘了。總之在路上發現這樣的鎖頭,讓我非常驚奇,並且立刻想起那句多年前寫下的悲觀句。一周之後再次經過這地方,鐵鍊和鎖頭都已經拆卸了,空地成了自動化的停車場,再次使我對於攝影有了更深的喜愛,因為某些畫面,要是無法當下捕捉,或許就再也無法重現了。
其實還有許多張是我個人非常喜愛,但因為經費問題,沒有辦法加入這次發表會,或許日後有寫拍攝記錄,會另外再提出來說吧。